專欄



肝病患者飲食提醒 這樣吃就對了!
 

筆者于門診常碰到患者問及:“肝病患者究竟該怎麼吃?”因臨床也常見許多患者因偏頗的飲食觀念和不良的飲食習慣影響身體健康及療效療程,在此與讀者分享一些簡單易行的原則與心得。

其實肝病患者不需茹素、更不必花錢盲目追求有機食品、生機飲食、排毒餐飲;首要原則是攝食新鮮食物,避免加工食品尤其是醃漬類罐頭類食品,合理地從新鮮食物中攝取六大營養素(糖類、蛋白質、脂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即可。換言之,新鮮蔬果比泡菜、酸菜要好;新鮮肉品魚類較肉乾、魚鬆為佳;醃漬或罐頭食品更應避免食用。


[ 常見觀念誤區 ]

以下簡述六大營養素來源及其常見觀念誤區:

糖類主要分佈於五穀雜糧主食類,應儘量避免過於精緻化的糖類。如糙米胚芽米因含有較豐富維生素而較白米為優;過度精緻化的澱粉來源如糕餅、蛋糕、甜食等則應儘量避免,因這類食品往往富含過度的氫化油脂和精製糖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和南瓜(Pumpkin)常被誤認為蔬菜類,其實也富含多糖而應該視為主食類。

蛋白質主要分佈於奶類、蛋類、肉類、魚類、豆類等,其中動物性蛋白質為優質蛋白,且含有植物性蛋白質所缺乏的8種必需氨基酸;故而我們建議患者如無特殊因素,最好不要吃完全的純素,蛋奶素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一般慢性肝炎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約每公斤體重1.2g便已足夠。換言之,一位體重65公斤的成人每日攝取78g蛋白質即可。至於已肝硬化肝癌患者,在蛋白質攝取方面,除了以柔軟易消化的優質蛋白為主的原則之外,攝取量也應較一般慢性肝炎患者略減,以免因氨代謝障礙誘發肝性腦病;但又必須保證蛋白質攝取量足夠,以免因白蛋白過低而誘發水腫、腹水等一連串症狀。若已攝取足量蛋白質,卻因肝病導致肝臟合成白蛋白始終不足,必要時則可考慮輸注白蛋白以緩解臨床症狀。

脂質以含有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性脂質為佳。另要提醒的是椰油雖為植物性脂質卻以飽和脂肪為主,椰油和豬油雞油等動物性脂肪一樣,有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疑慮;還不得不提醒的是,一般人常誤以為奶精(creamer)是奶類製成,其實奶精之所以能讓飲料平添滑順口感,正因為奶精是氰化植物油而與奶類毫無關係。

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必須全面足量,這特別對偏食者或習於外食人口而言尤難做到,建議可每日補充一顆綜合維生素(Multi-Vitamin)及複方維生素B(Vitamin B Complex)。

水既為六大營養素之一,足可見其重要性,卻也最常為人忽略;一般而言建議每日飲水量約2000ml~2500ml。最容易觀察水分攝取是否足夠的指標是尿液顏色,尿液一般應為淡黃色,若小便顏色過黃,最常見的因素是水喝得不夠多;常遇患者提問“醫生,別人都說小便黃就是肝不好就是黃疸,是真的嗎?”確實黃疸其中一個症狀是小便色黃,但主要應以眼白髮黃為主要體征,若懷疑自己有無黃疸,抽血檢驗血清膽紅素(Bilirubin)便可確診,不必疑神疑鬼。


[ 避免攝入黃麴毒素 ]

對肝病患者而言,還要特別注意避免攝入黃麴毒素,因黃麴毒素有強烈的致肝癌作用,且不易通過一般蒸煮煎炒等烹調方式去除,即使是沒有肝病的一般民眾長期食用遭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也有導致肝臟損傷甚至誘發肝癌的風險,B肝患者更是不可不慎!黃麴毒素普遍存在于黴變的谷類堅果中,如玉米、大米、花生等,故選購時應注意包裝完整,儲藏須避免高溫潮濕環境,加工食品(如花生醬、炒花生米)或輕度黴變時不易透過外觀察覺,故以儘量食用鮮品為基本原則(如食用新鮮花生、玉米較炒花生、烤玉米為好;避免購買散裝大米等)。

戒酒更是肝病患者的終身課題。因酒精(乙醇)須經由肝臟代謝,無論酒精或其代謝產物都對肝臟有直接的傷害,沒有病毒性肝炎的民眾大量長期飲酒都會造成肝臟損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肝癌,更何況是肝功能儲備本就較差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炎患者不僅需堅持戒酒,烹食料理也應儘量避免添加酒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