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導正錯誤觀念 別步上肝癌三部曲
 

筆者在診間或講座會見過的許多肝硬化肝癌患者,第一句話常常劈頭就是“多少年來‘肝功能’一直都正常,不知道怎麼會走到這個地步……”,往往令筆者不禁長歎。


[ 不能只追蹤AST、ALT ]

雖經多年舉辦講座衛教分享,這個迷思仍深植普羅大眾心中;故在此筆者仍願利用若干篇幅提醒所有B肝族,B肝帶原絕對不能只追蹤簡單的AST、ALT!即使在服藥治療期間,也不可只檢驗AST、ALT做為評估肝功能或有無肝硬化肝癌的唯一依據。
AST、ALT正常不代表肝功能絕對正常。舉重症肝炎為例,常見Bilirubin迅速上升而AST、ALT反逐步下降,此乃因健存肝細胞越來越少、血中因肝細胞破裂釋出的酵素(即AST、ALT)自然也越發減少;但因健存肝細胞漸少、或其它梗阻因素而無法處理膽紅素代謝,造成黃疸指數(即Bilirubin)不降反升——此即所謂“膽酶分離”。千萬不可誤以為這時的AST、ALT下降是好現象,反之此類患者往往提示預後不佳。

再舉更常見的肝硬化或肝癌患者為例,許多這類患者其AST、ALT也可能是正常的,非要等到超聲波檢查出異狀、或更遺憾的甚至出現不可挽回的臨床症狀,才發現已步入肝癌三部曲。因B肝帶原者常見匯管區炎性細胞浸潤,久之自然形成肝纖維化肝硬化,而在此過程中AST、ALT可能完全正常。


[ HBV致癌機制理論多 ]

至於B型肝炎病毒(HBV)致癌機制理論甚多,值得注意的是HBV對抑癌基因P-53的抑制作用,而在癌瘤初成、尚未影響肝臟正常生理功能時,肝功能也可能全無異常,不可不慎!

反之,亦有不少患者對於AST、ALT的升降動態變化過度敏感,甚至到了疑神疑鬼的地步。慢性B型肝炎患者本就常見肝功能反復輕到中度不等的上升,尤其是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即使是治療期間,尚未達到最基本的臨床治癒標準(即HBV-DNA降至檢測值下限、HBeAg(+)患者需見其陰轉並產生Anti-HBe)前,AST、ALT也可能反復輕度上升,不需過於患得患失而影響療效,導致療程延長。

還有一種較為特殊但臨床不算少見的情況,即HBeAg即將轉陰之前,有可能出現AST、ALT一過性的輕度上升。換言之,如治療過程中HBeAg一直持續穩定下降,也沒有其它影響肝功能的干擾因素,卻突見AST、ALT輕度上升,這往往反而是HBeAg即將轉陰的良好徵兆。

另外關於評估B肝治療療效的指標如HBV-DNA、HBeAg、Anti-HBe,在未達臨床治癒“HBV-DNA低至檢測值下限、HBeAg(- )& Anti-HBe(+)”之前也極有可能反復;特別是在作息不正常、未戒煙酒、情緒管理不佳、沒有運動習慣、飲食習慣不良、甚至服藥也不規律的患者尤為常見。

總之,B肝帶原者追蹤檢驗絕對不能只驗AST、ALT,必須定期全面追蹤完整肝功能專案及B肝相關指標,綜合分析後再結合影像學檢驗(如ultra sound、CT、MRI),甚至肝穿刺肝組織學檢查(biopsy),才能掌握肝組織學變化及病情進展程度。

只有面對疾病、積極治療、定期追蹤複查、坦率與醫師溝通、正確解讀檢驗報告、配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