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慢性B肝帶原之形成 |
|
|
絕大多數的慢性B肝帶原係由母子垂直傳染的途徑形成。換言之,這些帶原者在胚胎時期或出生時,就遭逢大量來自母體的HBV,而當時的免疫系統,包括吞噬細胞系統、補體系統、特異性細胞性免疫系統與體液性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因而被侵入的HBV壓倒(overwhelmed),形成日後對HBV無法辨識與處理,此即慢性B肝帶原形成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外來的病原體入侵,在肝細胞中不斷的複製,但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啟動,即無法辨識敵我。在免疫學上就是巨噬細胞無法辨識HBV係外來的病原體,必須將它們吞噬後提呈給特異性的細胞性T細胞與體液性的B細胞,也未能分泌細胞因子IL-1,以活化T細胞與B細胞,因而當然看不到後續消滅HBV的動作,使得肝功能中的AST(舊稱GOT)與ALT(舊稱GPT)持續正常。
|
|
二、AST與ALT正常並不代表肝臟沒有問題 |
|
|
許多慢性B肝帶原者誤以為AST與ALT正常就表示肝臟沒有問題,得以與HBV和平共存,事實並不然。不少慢性B肝帶原者經肝穿刺檢驗後,可以發現其肝臟內部的微細結構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最常見的是肝細胞腫脹而形成毛玻璃樣變性;肝門管區的炎性細胞浸潤會刺激肝臟分泌膠原纖維,久了就形成肝纖維化。所以,慢性B肝帶原者到了二、三十歲時做腹部超音波(U/S),可以發現肝的表面粗糙,也就是肝纖維化已經形成。但是,最可怕的是原發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悄然而至。
|
|
三、HBV是HCC生成的肇始因素 |
|
|
流行病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都支持HBV與HCC之間的強烈正相關。雖然HCC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但HBV是肇始因素:B肝帶原致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50倍以上。
慢性B肝帶原者的HBV長期在肝細胞核中複製,其DNA很容易整合進入肝細胞的DNA中,因而造成肝細胞突變,形成HCC。整合型HBV-DNA在HCC組織中檢出率達50-90%,表明它可能是HCC的一個誘發因素。
現已知P53是人體重要的抑癌基因。它不僅與腫瘤的發生與成長有關,而且還參予人體細胞的成長、分裂與死亡的調節,即P53能抑制細胞不正常的增殖,維持細胞DNA的完整性,可以偵測出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損傷點,啟動修復系統進行修復;如果修復失敗,則通過誘導凋亡來誘使有缺陷的細胞死亡,從而抑制突變細胞的產生。
但是,HBV的HBxAg會抑制P53,這會損及人體的免疫監視與免疫穩定功能,無法有效清除突變的肝細胞,防止HCC發生。
另外,HBxAg整合進入肝細胞的DNA後,能反式激活原癌基因如ras、c-myc與Dcl-2等、多種白細胞以及HBV的啟動子(promoter)。HBxAg的反式激活機制非常複雜,主要是以細胞因子作橋梁,經複雜的訊號傳導,間接發揮其廣譜轉錄激活功能。HBxAg在HCC中的陽性率達72%,明顯高於癌周癌組織。在P53被抑制的基礎上,被激活的原癌基因更容易誘發HCC。
此外,個體或家族的易感性也是HCC發生的重要因素。筆者臨床看到不少的家族性肝癌。也就是一個家族中,只要其中一個或二個B肝成員罹患肝癌,其他成員,即使是AST與ALT正常,將來癌變的機率偏高。值得大家注意。
|
|
四、台灣長期大規模調查研究證實慢性B肝帶原應予積極治療 |
|
|
台灣前行政院衛生署長陳建仁院士與台大醫院黃冠堂教授等,針對台灣3,653個B肝帶原與慢性B肝病患,自1991年1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共13.5年,追蹤研究其自然病史。針對B肝帶原者,其結論如下:
為降低肝癌發生的風險,HBeAg(-)、肝功能正常(即AST與ALT正常)、HBV-DNA10,000 copies/ml(約2000 IU/ml或0.1 pg/ml)及以上的帶原者,應積極尋求有效的治療,促使HBV-DNA下降,以避免肝癌的發生。HBV-DNA愈高,肝癌的發生率也愈高。
依據本項期間常規模大的調查研究所獲結論,慢性B肝帶原者應積極尋求有效的治療,促使HBV-DNA下降,以避免肝癌上身。希望廣大的慢性B肝帶原者能調整其觀念,積極面對問題,因為光是追蹤檢驗並不能制止HBV致癌的進程。
|
|
五、慢性B肝帶原直接癌變之實例 |
|
|
AST與ALT正常的慢性B肝帶原直接病變成肝癌的案例非常多,其中不乏社會名流,希望慢性B肝帶原者引以為戒。茲以3個典型案例證明肝功能正常並不代表肝臟沒事。
案例一:
李先生,生於1968年的一位台灣B肝帶原者,肝功能持續正常。於2009年8月31日參加筆者防範肝癌的一場講座會後,抽血檢驗,結果如下:
Albumin 4.8 Globulin3.6 AST25 ALT18 Γ-GT18
BUN12.9 Creatinine1.03
HBeAg0.077(-) Anti-HBe0.003(+)
HBV-DNA15,600 copies/ml (2970 IU/ml; 0.156 pg/ml)
AFP13.3 R↑ (<9ng/ml)
AFP肝癌指標13.3 ng/ml,高於參考值。經邱內科核醫部重複檢測,確認無誤。筆者接到報告後請他儘速到醫院做U/S以確診,結果是HCC確已生成(1.8x1cm)。李先生的癌瘤因發現得早,尚來得及開刀切除。若因無症狀而延誤檢驗,則後果不堪設想。
案例二:
周女士,生於1949年的一位台灣B肝帶原者。於1999年12月24日在台北長庚醫院檢驗,AST與ALT正常,HBeAg(+)、Anti-HBe(-)、AFP268 ng/ml,超過參考值20 ng/ml。但U/S並未發現HCC。於2000年1月7日再次檢驗AST與ALT依然正常,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亦未發現HCC,但在膽囊旁邊發現有一個黑點,建議做血管攝影以確診,但為患者拒絕。
為了掌握狀況,她後來到台北和信腫瘤醫院做核磁共振,確定HCC已生成,而其AST與ALT依然正常。
案例三:
張女士,生於1965年的一位馬來西亞B肝帶原者,她於2007年3月7日的檢驗結果顯示HCC已生成,後經U/S確診:
Albumin40 Globulin32 Alk-P-tase62 Γ-GT70
AST28 ALT29 AFP48↑(<20 ng/ml)
HBeAg8.18(+) Anti-HBe1.05(-) HBV-DNA81,800 copies/ml
|
|
六、尚未有治療慢性B肝帶原的西醫藥問世 |
|
|
目前所有用以治療慢性B肝的西醫藥對肝功能正常的B肝帶原都沒有肯定的療效。也許這是西醫為何說慢性B肝帶原不必治療的一個原因。但是,如前所述,慢性B肝會直接病變成HCC,怎辦?
|
|
七、中醫藥治療慢性B肝帶原有效 |
|
|
中醫學認為感染了HBV,即使肝功能正常,大部分病患會出現失調性變化與衰退性變化。失調性變化有肝鬱氣滯、氣滯血瘀、肝脾(胃)不和等。衰退性變化則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陰陽兩虛、氣血兩虛等。立基於中醫學特有的辯證論治基礎上,筆者也同時充分考慮病患的性別、年齡、體質等差異,投以調節免疫功能、調理氣血、抗病毒的複方中藥治療慢性B肝帶原,療效肯定。
筆者於1998年1月1日至2000年6月30日期間,追蹤研究中醫藥治療16個台灣慢性B肝帶原者的療效,結果肯定:
經治療後HBV-DNA轉陰共13例,治癒率81%。
筆者另於2001年5月30日至2002年5月30日期間,追蹤研究中醫藥治療13個馬來西亞慢性B肝帶原者,療效也肯定,治癒率76%,即其HBV-DNA轉陰,AST與ALT正常。
茲再以2個案例說明中醫藥不但能使HBeAg(-)的B肝帶原者的HBV-DNA轉陰,而且還能獲得HBsAg轉陰,產生Anti-HBs的完全治癒療效。
案例一:
張先生,任職於保險公司,慢性B肝帶原,每半年在台北市立仁愛醫院追蹤檢驗,但未治療。他於2003年2月25日接受筆者的中藥治療。他當時的AST29、ALT26、AFP2.61、HBeAg(-)0.13、Anti-HBe(+)0.083、HBV-DNA0.292 pg/ml(29,200 copies/ml),腎功能正常。
經2.5年的中醫藥治療,於2005年8月18日,仁愛醫院測得其HBsAg(-)、Anti-HBs(+),但未做定量檢驗。筆者於是請他再到邱內科核醫部做定量檢驗。同年11月11日HBsAg持續陰性,量為0.307;Anti-HBs(+),量為123.4/10。AST與ALT在治療期間均維持正常(詳細資料請點閱筆者網頁:www.drlok.com.my)。
案例二:
蕭先生,他被一個B肝帶原好友37歲時HCC往生的悲劇嚇到,於2002年9月23日台大檢驗結果是AST、ALT與AFP正常。其主治教授醫師未予治療,僅叮囑定期追蹤檢驗,而他則緊張萬分,因他的好友過去也是AST與ALT正常的B肝帶原者,但於37歲年紀輕輕就被HCC奪走寶貴的生命。
台大醫院看診隔天求診於筆者,請他到邱內科核醫部檢測HBV-DNA,結果是0.050 pg/ml(5,000 copies/ml)。他自2002年9月24日開始服用筆者的複方中藥,治療期間在台大醫院與邱內科核醫部均持續追蹤檢驗,以掌握病情。
於2003年9月16日台大教授告訴他B肝已完全治癒,因HBsAg轉陰,產生了表面抗體,對HBV已具免疫功能。但由於未見抗原與抗體的量,筆者因而請他隔月再到邱內科核醫部做定量檢驗,結果是HBsAg(-)0.927、Anti-HBs(+)200/10,AST、ALT與AFP均正常。他於2005年7月2日再次檢驗,HBsAg維持陰性,Anti-HBs(+)202/10。這表示慢性B肝帶原已完全治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