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骨折為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症之嚴重後遺症
骨質疏鬆症的特點是每個單位容積內骨組織總量減少,骨鹽與基質的比例正常。其形態的變化是骨小梁變細、皮質變薄、髓腔增寬,而髓腔內的軟骨組織則是正常的。因此,骨骼的強度與抗壓能力下降,很容易發生骨折。
骨質疏鬆的更年期婦女突然的腰痛常因脊椎骨折引起,這可能發生於輕微外傷、提取(舉)重物、扭轉身軀或激烈咳嗽後。這種骨折的疼痛在限制活動時會減輕,因而常被誤認為一般風濕病,而被忽略,延誤診治。
脊柱壓縮性骨折也常常沒有甚麼症狀,經常在身高縮短後才得知。另外,因骨質疏鬆,更年期婦女也常常會因摔跤發生長骨骨折,常見部位為股骨頸、?骨遠端與肱骨近端。膝蓋骨也常會因跌倒而折損。
二. 骨折之臨床表現
1.休克:多重骨折、股骨骨折、脊椎骨折與嚴重的開放性骨折,由於軟組織損傷、大量失血、劇烈疼痛,或者併發內臟損傷,患者有可能因而休克。早期症狀為面色蒼白、血壓下降、出汗、多語、煩躁,繼而出現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四肢厥冷、反應遲鈍、口渴、心悸氣促等症狀,若不及時搶救,可致死亡。
2.疼痛:骨折端會刺激鄰近的神經、軟組織,使得骨折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
3.腫脹:骨折後骨折端、骨膜、髓腔以及斷端周圍軟組織,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局部創傷性反應會產生球蛋白一類的物質,進而引起膠原腫脹、淋巴管阻塞與血管壞死與炎性細胞浸潤,形成斷端間與附近軟組織腫脹。
4.功能障礙:骨折後肢體由於失去槓桿與支柱作用、劇烈的疼痛、肌肉反射性痙攣,以及神經、肌肉、血管、肌腱等軟組織的損傷,使骨折部位活動受限,功能發生障礙。
三. 骨折之併發症
人體受外力重擊後,例如車禍、嚴重的摔跤等,除骨折外,尚會出現各種全身性或局部性的併發症,而這些併發症往往影響骨折的處理與預後。臨床上,嚴重的併發症對人體的危害遠遠超過骨折本身,有些在短期間內可能就會危及生命,必須立即處理。
1.感染:開放性骨折若汙染嚴重,而清創不及時或不徹底,均可引起化膿性感染或厭氧性感染如破傷風,後果嚴重。
2.內臟損傷:肋骨骨折可能合併肺實質損傷或肋間血管破裂,引起血胸、氣胸等。有些則可看到肝、脾破裂,形成嚴重的內出血與休克。
3.重要動脈損傷:嚴重的開放性骨折與移位較大的閉合性骨折,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近端傷及動脈,肱骨外科頸骨折傷及腋動脈等。開放性骨折可看到鮮血從傷口噴射流出。在緊急狀況下,可用止血帶止血,同時應儘量爭取時間,儘快輸血,清創探查,酌情結紮或吻合血管。
4.周圍神經損傷:骨折時神經受牽拉,或骨折端壓迫、挫傷、刺傷與刺激會造成神經損傷,如肱骨幹骨折可病發?神經損傷。神經受傷後,其所支配的肢體範圍即可發生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等。
5.褥瘡:因骨折需長期臥床而不能轉動者,例如嚴重損傷昏迷、外傷性截癱,在骨突出部位如?骨、足跟、後枕等,因經常受壓,而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壞死,形成潰瘍,經久不癒。所以,應加強護理及早預防,例如對褥瘡好發部位保持清潔、乾燥、給予定時翻身、按摩等。
四. 骨質疏鬆之更年期婦女骨折後癒合緩慢
一般而言,骨折癒合速度與年齡的關係密切。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組織的再生與塑形能力強,骨折癒合速度自然較快。更年期婦女年齡較大,細胞與組織的再生與塑形能力差,以中醫學的理論來看,則是肝腎虧虛,氣血衰弱,所以,骨折後滋生新骨骼的速度緩慢。
另外,骨質疏鬆的婦女,因鈣代謝較差,骨折癒合速度則更慢。
五. 骨折之癒合過程
骨折的癒合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如下:
1.創傷炎症反應與血腫機化期
骨折後,由於骨折斷端、骨膜、骨皮質與鄰近軟組織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而創傷反應產生了球蛋白,引起膠原腫脹、淋巴管阻塞與血管壞死、血管擴張與炎性浸潤,形成斷端間與附近軟組織腫脹,即形成血腫。
血腫於傷後6~8小時即開始凝結成含有網狀纖維素的血凝塊。纖維素成膜狀封閉骨折斷端及髓腔。
創傷後12~16小時骨的各個面系統,即外骨膜面、內骨膜面、哈式骨膜面及骨髓均開始修復活動。纖維蛋白的滲出,毛細血管的增生,成纖維細胞、吞噬細胞的侵入,使腫脹逐漸機化,肉芽組織再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端初步連結起來,此即「纖維骨痂」,均在骨折後2~3週內形成。
2. 修復期
這是骨折修復過程的主要階段,亦稱為原始骨痂形成期。充塞在骨折端之間由血腫機化而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大部分轉變成軟骨。而軟骨細胞經過增生、變性、鈣化後而骨化,稱為軟骨內骨化,其過程複雜而緩慢。
骨折後24小時內,骨折端外骨膜開始增生,變得肥厚。外骨膜的內層即生發層,造骨細胞增生,產生骨化組織,形成新骨,即「骨膜內骨化」。新骨不斷增加,緊貼在骨皮質的表面,填充在骨折端之間,越靠近骨折線越多,呈斜坡樣,稱「外骨痂」。
與外骨痂形成的同時,骨折端髓腔內的骨膜也以同樣的方式產生新骨,充填在骨折端的髓腔內,稱「內骨痂」。由於血運供應不佳,所以,內骨痂生長非常緩慢。
骨性骨痂主要是經骨膜內骨化(外骨痂為多、內骨痂次之)形成,其次是軟骨內骨化(中間骨痂)形成。它們的主要成份是造骨細胞。次要成份為軟骨細胞,均來自外骨膜深層與內骨膜。內外骨痂沿著皮質骨的髓腔與骨膜側向骨折線生長,彼此會合。
骨痂中的血管、破骨細胞與造骨細胞侵入骨折端,一方面使骨樣組織逐漸經過鈣化而形成骨組織;一方面繼續清除壞骨組織。內外骨痂與中間骨痂會合後,又經不斷鈣化,其強度足以抵抗肌肉的收縮、成角、剪力與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臨床癒合程度,一般均需4~8週。
3.骨痂改造期
骨折部的原始骨痂進一步改造。造骨細胞增加,新生骨小梁也逐漸增加,且逐漸形成有規則排列與緻密。而骨折端無菌壞死部份,經過血管、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侵入,進行壞死骨的清除與形成新骨的替代過程,骨折部形成骨性連結,一般需要8~12週才能完成。
之後,骨痂的骨小梁根據負重力線的需要,通過破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的相互作用,進行重新排列,溶蝕不需要的骨痂,不足部分則生長出新的骨質;骨髓腔重新開放。
最後,骨折痕跡在組織學或放射學上可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成年人所需時間一般為2~4年,兒童則在2年內。如果骨折部破壞嚴重或復位不良,即使經過充分塑形,骨折的痕跡也不能完全消失。
六.骨折之中醫藥治療
治療骨折的目的在於恢復其正常的解剖關係。在骨折復位與固定方面,宜中西醫結合并結合西醫學的先進儀器,確實使復位正確,固定良好,有利於骨折的自然癒合如前述。
內治方面,中醫學很早就有認識,如宋《聖濟總錄.傷折門.筋骨傷折痙痛》云:"人之一生,血榮氣衛,循環無窮,或筋肉骨節,誤致傷折,則氣血瘀滯疼痛,倉卒之間,失於調理,所傷不得完,所折不得續",指出及時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極為重要。依據骨折損傷發展過程,中醫學一般分為初、中、後三期施治。但臨證時,三期的劃分並沒有絕對的界線,必須結合病患的體質以及損傷的情況辯證施治。
1.骨折初期(傷後1~2週內)
由於筋、骨與脈絡的損傷,血離經脈,凝聚成瘀。瘀積不散,經絡受阻,氣血之道不得宣通,腫痛即作。若瘀不去,則經脈不通,氣機阻滯,筋骨不能得到氣血的濡養,將影響骨折的癒合連接。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2.骨折中期(傷後3~6週)
骨折6週已接近臨床癒合時間。此期腫脹已逐漸消退,疼痛明顯減輕,但瘀腫雖消而未盡,骨折尚未連接,治宜接骨續筋。
3.骨折後期(傷後7週以後)
本期的骨折已接近臨床癒合至骨折已堅固癒合、功能已基本恢復。此期骨折已有骨痂生成,但不夠堅固,肢體功能未完全恢復,傷肢部分軟組織黏連,若兼受風寒濕外邪,遇天氣變化時則有微腫、麻痛、冷熱不適證候,且由於骨折後損傷氣血,元氣虛弱,肝腎虧虛。治宜壯筋骨、養氣血、補肝腎,兼溫經通絡。
以筆者臨床所見骨折內治,骨質疏鬆的更年期婦女多以腎虛(氣、陰、陽)為主,另有肝陰、脾陽與氣血不足。骨折初期治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接下來,筆者則以補肝腎、養氣血、接骨續筋為主軸,獲得連西醫都嘖嘖稱奇的療效:骨折癒合速度超前,臥床時間大為縮短。
七.預防勝於治療
骨折的預防遠勝於治療,因一旦發生骨折,不但治療的手段選擇有限,而且療效因患者年齡較大,且肝腎氣血較虛而打折。更年期婦女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如下,尤其是已確診為骨質疏鬆者:
1.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
老年人由於腸道的吸收功能減退,需補充更多鈣質以維持正常的代謝需要:每日1000~1500mg的鈣。口服鈣質後在人體小腸吸收時需有維生素D的協助。但是,維生素D進入人體後須經二次羥化成活性維生素D3,在體內才會起生物活性作用。第一次羥化在肝臟,第二次則在腎臟。老年人由於肝腎功能降低,1,25-羥化?活性降低,因此,由食物或光照經皮膚吸收的維生素D難以轉化為活性維生素D3,有必要口服骨化醇製劑(活性維生素D3),以增加鈣在腸道之吸收。
2.合理的飲食結構
更年期骨質疏鬆時,骨中蛋白質與骨鹽均有丟失,因此,飲食結構需確保高蛋白、足夠的礦物質與維生素。素食者其飲食中的鈣鹽難以吸收,有必要補充動物性蛋白,最方便的就是食用乳製品,以增加鈣鹽的吸收。
3.儘量避免食用太鹹及含磷量過多的加工食品
攝取過多的鈉與磷會使鈣質隨尿液排掉。
4.戒菸酒
因尼古丁會使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降低鈣的吸收,而大量的酒精則會麻痺胃腸黏膜的運作,抑制腸鈣的吸收。
5.多做載重、荷重或一般的運動
運動會刺激骨骼,促進骨代謝,使骨膠原與鈣等礦物質結合,使骨量增加。
6.避免加重腰椎的負擔
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
(1) 避免雙腳同時間站立太久
(2) 勿常常彎腰工作
(3) 坐下時應靠背深坐
(4) 提取(舉)重物時勿僅用手腕的力量,應儘量運用全身的力量
(5) 睡眠時採膝蓋微曲的姿勢
(6) 床墊與枕頭不宜太軟
7. 防止跌倒
跌倒是造成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的直接主因,約90%,因此,高危險的婦女可考慮使用髖部保護裝置(Hip Protectors)。平時更應注意居家安全:增加室內照明、減少障礙物、避免提取(舉)過重的物品、避免酒精與鎮靜劑、矯正視覺與聽覺、避免風雨天外出、避免突然起身站立、浴室內架設扶欄與防滑物、樓梯儘量平緩及設手扶欄杆,多使用輔助性器材以增加平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