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B肝病患彷佛是身上帶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如果不及時正確治療,隨時都會有可能演變成肝硬化及肝癌的不幸。陶先生為提醒B肝族正視這個問題,特地把他治療B肝表面出現抗體的經驗分享出來。
我生於1948年,在臺灣與美國從事科技工作30餘年,在工作上講求實證,實事求是。對疾病的治療也是如此,總希望看到客觀的檢驗資料,用以佐證有理論基礎的病情分析。我對健康的注重不在話下,不煙不酒,沒有什麼不良嗜好。
自懂事以來,我自認身體十分健康,沒有什麼病痛。至於何時及如何感染到B肝病毒並不清楚,但確定非經由母子垂直傳染途徑,因我母親並非B肝帶原者。
肝炎70年代尚未受重視
我僅記得在小學3年級的一天放學時,與同學遊戲,不慎跌入污水池,逐漸雙眼及皮膚變黃,且全身無力,到醫院檢驗,證實是黃疸性肝炎,在家療養約2個月,恢復健康後返校上課。至於那一次的肝炎與日後的B肝是否相關,我也沒有答案。
也許由於醫學界在70年代對病毒性肝炎的嚴重性瞭解不夠,重視它的程度也相對較低,所以,即使我要持續追蹤檢驗也不太方便。甚至到了80年代,有一次我母親請醫生替我檢驗是否有肝炎,豈知那醫生看看我,竟然說:他這個年齡用不著檢驗。他這樣的反應以現代的眼光看來真是匪夷所思。
93年確診罹患B肝
直到1993年8月體驗,肝功能中的一項GPT(現稱ALT)56U/L,超過標準值上限39U/L,到醫院進一步抽血檢驗,確定是B型肝炎。至此,始知自己屬於B肝一族。但是否與我小時候的黃疸性肝炎相關則不得而知。主治醫生當時並未給藥治療,告知只要每年定期追蹤檢驗即可,包括抽血檢驗與腹部超音波掃描。
為掌握病情,我把每次回醫院定期追蹤檢驗的結果輸入電腦,以便客觀分析,並探討造成肝功能不正常的原因。當時並不知道應該追蹤B肝病毒量的變化。
自1993年8月26日開始至2003年10月12日的10年期間,我總共抽血檢驗71次,而GPT只有10次正常,40次異常,但值都在100U/L以下,超過100U/L則有17次,另有4次未檢驗肝功能,只檢驗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數(RA factor)及肝癌指標AFP,因指數偏高。
保健品影響肝功能
這10年期間造成我肝功能異常的最重要因素為工作忙碌、睡眠不足、壓力大及飲食不當,尤其是於1999年4月經人介紹喝"天茶保養液",使GPT飆至346U/L,創下有史以來最高,嚇得我立即停止飲用。另一次經驗則是在2002年4月,經人推薦使用經絡檢驗儀檢驗後,服用膠囊裝的保健品,使GPT飆升至783U/L,深怕演變成猛爆性肝炎,獲知檢驗結果後立即停止服用,而GPT也就快速下降,足以證明二者間的正相關。
分析這些資料所獲結論是:肝炎患者必須生活規律、減輕壓力、疏解情緒、避免過度疲勞,以及避免食用對肝臟有害的保健品。
十年未遇良醫
自從確診罹患慢性B肝後,我除了定期追蹤檢驗外,也看了好幾位中、西醫師,尋求治療,但一直未能痊癒,檢驗結果如前述。甚至還有醫生表示慢性B肝是不可能治癒的。整整10年,我從未放棄過治療,但良醫良藥何處求?也許是由於因緣尚未俱足吧!
B肝講座看到生機
天無絕人之路。於2003年10月13日,參加了一場由陸庭譯教授主講的B肝防治座談會。從他引述的中西醫學理論與實際臨床經驗,輔以多人次的追蹤研究,且其中不乏與我類似的案例,我也想:救星終於出現了!
從這一次講座會中,我掌握了一個過去從未聽說過的重點:臨床治療B肝的關鍵指標不是GOT與GPT,而是HBeAg血清轉換,HBV-DNA降到標準值以下。如果HBeAg原本為陰性,表示B肝病毒已基因突變,臨床治療的標準則是HBV-DNA降到標準值以下。從我過去10年來的追蹤,我從未做過這方面的檢驗,我又如何能評估療效呢?另外,他也特別強調,類似我這種慢性持續性B肝,如果HBeAg又是陰性,當時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西藥可供使用。
決定配合治療
為確實瞭解自己的病情,會後依陸醫師的要求,到醫院抽血檢驗,結果是HBeAg(-)0.076,Anti-HBe(+)0.003,HBV-DNA 4.190 pg/ML,GOT 26,GPT 36,AFP2.95,albumin 4.8,globulin 2.7,BUN 14,creatinine 1.3,uric acid 8.5。
看了我的檢驗報告,陸醫師說,依他臨床經驗,治療的機率大約有8成,但我必須配合,不能熬夜、營養要均衡、做好情緒管理、戒煙酒、經常運動、定時定量服藥,另外就是定期追蹤檢驗。最後,他也提醒我,必須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能急,因要把已潛伏在體內幾十年的B肝病毒清除掉,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而治療是否有效,可以客觀地自日後的追蹤檢驗結果去評估,不至於長期盲目地服藥。
陸醫師這一番話正合我這科技人的胃口:有理論與臨床經驗,而且能以客觀的檢驗資料來佐證。也因此,決定接受他的治療,並充分配合。
服藥兩年戰勝B肝
服藥2個月後,第一次追蹤檢驗,那是於2003年12月22日,憑良心講,相當緊張,深怕療效不如預期,那又該怎辦?還好,檢驗結果當天晚上就出來:HBV-DNA自4.190降到了1.126pg/ML,療效顯著,其他肝功能與腎功能都正常。
當然,從2003年10月開始接受陸醫師的治療以來,並非一帆風順,例如,於2004年4月26日的檢驗結果就相當不理想,因HBV-DNA自0.261回升到1.040pg/ML,GPT自30升至90U/L,另外,globulin升高至3.6。看了結果,他第一句話就問我,工作是否比較忙,熬夜了?他說資料顯示是如此,因globulin高在中醫學來說,代表體內有虛熱,長期熬夜是造成它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睡不好覺也會如此。眼看瞞不了他,所以,就從實招了;那陣子確實工作很忙,壓力大,經常熬夜趕進度。
還好,作息調整後的檢驗就看到了成效,於6月28日,HBV-DNA降至0.270pg/ML,其他一切也恢復正常。
經過整整2年的治療,我的HBV-DNA於2005年10月17日降到標準值<0.0005pg/ML(約等於50個copies/ML)以下,GOT19,GPT25,AFP3.16,腎功能正常。我終於戰勝了B肝。
關節炎也不藥而愈
為鞏固療效,陸教授請我再繼續服一陣子的藥,這我當然照辦,因我也不想看到B肝病毒再度回頭來肆虐。於2006年2月11日再次檢驗,HBV-DNA維持在<0.0005pg/ML的水平。肝腎功能等正常。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我的B肝痊癒,類風濕性關節炎也不藥而愈了。據陸教授表示,慢性B肝治療後,所謂的迴圈免疫複合物(circular immune complex)也會隨著消失,所以,RA facton就會恢復正常。我終於可以松了一口氣,這一切都得感激陸醫師。
令人振奮奇跡出現
過去曾有醫師告訴我,B肝帶原與慢性持續性B肝無法治療,更別說產生免疫性的表面抗體。陸醫師則認為不一定,因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功能是有機會調整過來的,只是不容易而已。
出自於好奇心,我在2004年10月26日,第一次檢驗HBsAg,滴度很高:(+)4561/1.0。但令人難以置信的狀況出現在2個月後的追蹤檢驗:HBsAg滴度大幅下降至(+)94.97/1.0。有了這令人振奮的結果,我當然更積極地配合陸醫師的治療。
皇天不負苦心人。HBsAg終於2006年2月11日轉陰:(-)0.545/1.0,但抗體卻沒有出現:(-)2.66/10。陸醫師則鼓勵我不妨再繼續努力一陣子,因此,繼續服藥。
於2007年3月7日,表面抗體奇跡般出現:(+)106/10。我終於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這一切都得歸功於陸醫師。有什麼病痛。至於何時及如何感染到B肝病毒並不清楚,但確定非經由母子垂直傳染途徑,因我母親並非B肝帶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