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體對突變的肝細胞並非一籌莫展,而是擁有一套完整的細胞性抗腫瘤機制,如何提升,或至少維持它的正常運作與功效,是所有B肝族應予重視的一個重要課題,否則後果堪虞。
人體的正常肝細胞因HBV長期寄宿其中所引起的變性、壞死以及HBV的基因整合進入肝細胞染色體的基因等因素將導致肝細胞基因突變,即癌變。如果人體的免疫監視系統的功能正常,則能及時發現及清除這一些突變的肝細胞,防止肝癌發生,若低下,則會讓這些突變的肝細胞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坐大,形成肝癌。
人體正常的肝細胞發生癌變後,細胞在膜表面上表達腫瘤抗原,宿主的免疫系統若正常,就會辨識這類的抗原,產生免疫應答,即免疫反應,攻擊並消滅腫瘤細胞。這種抗腫瘤的免疫效應是多途徑的,包括細胞與體液性免疫應答如下:
細胞性免疫的抗腫瘤作用
1. |
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 或TC)的抗腫瘤作用:
在T細胞抗肝癌的免疫中,CTL起主要作用。在附助細胞(Accessony Cell,A細胞)的誘導下,CTL能殺傷突變的肝細胞。另外,T細胞通過釋放細胞因數,如IL,IFN-γ,巨噬細胞活化因數等,能增強人體的其他抗肝癌作用。 |
2. |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抗腫瘤作用:
NK細胞具有廣譜的抗腫瘤作用,不需腫瘤抗原啟動,就有殺傷腫瘤的活性。它的主要作用是監視並清除突變的細胞。它藉表面的腫瘤細胞受體與腫瘤細胞結合,釋放穿孔蛋白或溶細胞素,在腫瘤細胞膜上穿洞,使癌細胞內的液體外流而死亡。此外,NK細胞能釋放自然殺傷細胞因數,以溶解腫瘤細胞。但是,由於NK細胞的數量不多,相當於淋巴細胞的3-5%,所以,對較大或末期的腫瘤的作用不大。此外,NK細胞還能產生IL-2,IFN-γ與TNF-α,增強其他細胞及體液因數的抗腫瘤作用。 |
3. |
K細胞與LAK細胞:
人體的脾臟、腹腔與外周血液中都有K細胞,能與覆蓋在腫瘤表面的抗體結合,發揮殺傷腫瘤的作用。淋巴因數活化的殺傷細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LAK細胞)是一種非特異性的腫瘤殺傷細胞,在抗腫瘤的過程中,也能發揮一定的效用。 |
4. |
單核一巨噬細胞:
活化的單核一巨噬細胞,除參與識別腫瘤抗原,將抗原訊息傳遞給T細胞與B細胞外,也能經由與腫瘤細胞的接觸,直接發揮殺傷作用。此外,它還能釋放腫瘤壞死因數(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與IL-1等細胞因數,來發揮抗腫瘤作用。 |
5. |
中性粒細胞:
雖然它的壽命較短的數量龐大,可以抑制突變細胞的生長,與殺傷腫瘤細胞。 |
由上述可知,人體對突變的肝細胞並非一籌莫展,而是擁有一套完整的細胞性抗腫瘤機制,如何提升,或至少維持它的正常運作與功效,是所有B肝族應予重視的一個重要課題,否則後果堪虞。 |